豫教网

【大学生创业汇】解锁郑商创业少年

来源:郑州商学院

内容摘要
一群少年风姿正盛

创办人曾说,自己没有成功的秘诀,如果硬要总结出秘诀来,归结一点,便是:一旦选准既定目标,就坚持到底做下去,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力,绝不轻言放弃或半途而废,也绝不会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做什么都是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

在郑州商学院,有一群学生,始终牢记创办人的话,他们自从决定了创业,就再没选择过放弃……

再难也不能让APP下架

“你们都用过‘小红书’吧?我想做一个和‘小红书’类似,只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校园APP。”说着,张峰浩展示了一款名为“书里”的APP。

“书里”是一款将校园生活与社交相结合,分享日常、记录学习情况的APP。通过日积月累的校园推广,“书里”已经拥有了600多名铁粉,取得了较好反馈。 

张峰浩是郑州商学院众创空间小小书工作室的负责人,今年是他打造“书里”APP的第5年。

“创业很难,你们没有经历过,是体会不到的。”平淡的叙述背后,其实有很多令人崩溃的时刻。

众所周知,APP在手机应用市场里“存活”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去年,由于资金不够,尾款难以付清,“书里”APP面临下架。为了保住APP,张峰浩拿出父母给的所有生活费,但远远不够,据他回忆,前前后后大概投入了九万块。

“一天下午公司给我打电话说,如果再不结清,就要把我的服务器停了。因为没钱,就很崩溃,正巧那天还没吃饭,跟个小孩儿一样,就坐在那儿嚎啕大哭。”

张峰浩指了指工作室里的一个座位。他说,钱都投进APP里,自己没钱吃饭,就去送快递,一块五一件快递,一天送四十件,送了一年。在张峰浩的坚持和努力下,“书里”APP终于在2019年10月又上架了。

“未来我们会研发‘VR校园’,那时打开APP,不仅可以看到校园全景,还可以在各个楼宇上发‘弹幕’。比如说,你想打‘王者荣耀’,在APP里发‘弹幕’,你所在的位置就会出现一个聊天框,人家看到了私聊你,你们就可以顺利组队一起玩。还有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记录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在你大四毕业时可以自动生成一份简历,经过用户允许后推给相匹配的公司。这两项功能都在加紧研发,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和大家见面。”张峰浩介绍说。

创业过程中,难免会有困难,也许是众人的不理解,也许是家人的不支持,也许就是现实的资金短缺,但总有人不惧困难,选择努力熬过去。

他们过得好,我们也要做得好

2018年暑期,张峰浩在老家认识了牡丹香包的第七代传承人赵海亮。经过一番了解,张峰浩对这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回家后,他成立了“牡丹香包”团队,用青春力量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助力,也为发源地竹林镇的发展助力。

曌亮牡丹香包融合传统元素的设计,采用中药作为香料,它穿越时空,历时两千多年,把富贵、吉祥、平安、如意、思念的祈福祝愿送给人们。2018年,这张饱含底蕴的文化名片成功“申遗”,更加坚定了“牡丹香包”团队把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决心。

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巩义独特的地理优势,将野生香料科学采摘、移栽的方法教给村民,并组织无业人员、家庭主妇,教授香包的手工技艺,让他们做些香包贴补家用;同时团队专业人员进行香包的外形款式设计、丰富香包种类,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对外销售。

牡丹香包项目以香扶贫,带动了村民就业。

村里有一位老人早年出了车祸,身体瘫痪,唯一的女儿远在外地。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团队主动找到他,希望可以通过缝制香包改善他的生活,老人一开始很排斥,不能接受“一个大男人缝香包”,经过团队的反复劝说和教学,老人接受了这份工作,从最初一周只能制作个位数到现在的一百多个,收入十分可观,生活也逐步得到了改善。

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吕春丽通过学校和团队的宣传,经过层层面试,成功加入了牡丹香包团队,如今担任牡丹香包工作室负责人。

工作室里,大大小小的盒子里摆着各式各样的香料,每种香料团队成员都要熟知:“艾叶有助眠安神的功效……”她依次介绍着摆台上的香料,“巩义香坊也会定期对我们团队进行香料、刺绣工艺的培训。”

团队还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了解大家的喜好,组织上山采摘香料,手工磨香粉,和多种形式的实地考察。

吕春丽说:“我们也去了杜甫故里、康百万庄园寻找创作灵感,拍照搜集具有特色的石雕图案,自主设计后再与校外专业人员交流确定最终花样,力求古典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

他们先后推出了“春”“秋”“冬”等多个系列香品,譬如“秋”系列的枫叶香包采纳了巩义长寿山元素,香包刺绣着“长寿”二字;又如一款名为“杜甫香”的香包,就是加入了杜甫文化。

自创建以来,牡丹香包工作室“野蛮生长”、不停探索,开辟了跨境电商销售渠道,年销售额从100万提高到250万,产品的种类也提高到20余种,带动了112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帮助巩义市钟岭村26家贫困户解决了生存问题。

程序员的发量,大家都懂

2019年2月,鲁国琪如愿转入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开始了自己的“程序员”征程。

成功转入理想专业的喜悦还没过去,他就看到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实践。很多毕业生因为缺乏实践,错失了许多好机会,甚至不能从事相关行业。“学习工科,不仅要脚踏实地打好理论基础,更要抓紧实践,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鲁国琪说。

正在想办法时,鲁国琪认识了七名和他有一样困扰的伙伴,他们一拍即合,准备为自己的专业做点什么。

一个月后,在众创空间的指导帮助下,“智慧网络工作室”揭牌成立了。2020年9月,工作室正式更名为“凯达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达”)。

“凯达”的主要业务是程序、网页的开发,根据甲方需求,开发出程序系统,使工作更加便利高效。以已经开发完成的“毕业论文指导系统”为例,其主要受众为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多次与教师沟通等方式获取需求,把功能罗列出来,再进行设计、渲染。设定身份权限,教师进行发布课题,学生通过系统选择课题。打开系统后,可以看到页面整体的设计和功能区块,师生双方通过此系统,能够便捷地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交、指导和修改。

介绍时,鲁国琪三言两语就概括完了所有工作,然而真正做一个系统,从初稿到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不断调整,没有上百次也有八、九十次,仅仅是前端设计,就需要运用到html、JavaScript等十几种技能。

接受采访时,鲁国琪单手托脸,认真“答题”,往往抛出了三四个问题,他才会思考良久给出一两句答案。问及会不会熬夜做程序时,他挠挠头:“当然熬啊,经常熬,程序员的头发可能就是这么没的吧,不过我的发量还行,团队其他人的都不太行,哈哈哈……”

虽然不善言辞,但鲁国琪做起事来格外沉稳可靠,谈起项目最困难的部分,鲁国琪直言:“最难的是需求收集,甲方提供的是一个笼统的需求,团队需要去细化。”

为了获取“毕业论文指导系统”的需求,大家一下课就往办公室跑,观察教师的工作,和他们进行沟通。

“这个系统我们整个团队做了两个月,需求的整理就花了半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论文指导系统”在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三等奖。

问及公司名字“凯达”的由来,鲁国琪说,“凯达”是他取的,希望团队的每个人都能凯旋而归、飞黄腾达,“可能会有点俗,但这确实是我对每个人的祝愿。”

手记: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每前行一步,都要不停地去试错,摸索下一步。即使亲身聆听创业者的故事,也可能仅仅是窥见他们所面临困难的十分之一。创业,远比旁观者想象的难得多。而郑商创业少年用自己的坚持与热情,直面困难。这群勇敢的人,永远值得钦佩。

关注豫教了解更多前沿资讯

责任编辑:臧文佳


Copyright © 豫教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02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