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教网

骄傲!从“沉睡地下”到“跃动云端”,安师的这项绝学真牛!

来源:安阳师范学院

内容摘要
坐落于甲骨文故乡,浸润在殷商文化中的安阳师范学院,始终坚守甲骨绝学研究阵地,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甲骨文研究与传承一流基地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书记的讲话为甲骨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寄予了厚望。

坐落于甲骨文故乡,浸润在殷商文化中的安阳师范学院,始终坚守甲骨绝学研究阵地,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甲骨文研究与传承一流基地。2016年学校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甲骨文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0个子课题中的3个子课题;2017年,“甲骨文信息处理团队”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2018年,“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阳师范学院在服务国家重大决策、重大需求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使命担当,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小”学校的“大”贡献。



2015年7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视察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工作,党委书记纪多辙、校长黑建敏陪同


2016年9月5日,安阳市委书记李公乐来安阳师范学院调研甲骨文研究工作,党委书记纪多辙、校长黑建敏陪同


2016年12月6日,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来安阳师范学院调研甲骨文研究工作,党委书记纪多辙、校长黑建敏陪同

一、培育了一支精良队伍

1984年,第一届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在安阳召开,借助这一有利时机,学校谋划将殷商文化资源这一地域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并于1985年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班,邀请当时国内甲骨学研究的著名专家胡厚宣、李学勤、田昌五、李民、赵诚、王宇信等来校任教。在甲骨学界的关心下,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安阳师范学院形成了以郭青萍、聂玉海、郭旭东、刘永革、韩江苏等为骨干的研究队伍。近年来,“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甲骨文与传统文化研究”“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三个研究团队获批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2017年,“甲骨文信息处理团队”获批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雄厚的人才支撑。


1986年,学校举办殷商文化班,著名学者胡厚宣、李民、侯明儒讲授甲骨文


胡厚宣教授指导殷商文化班学生


胡厚宣教授等与殷商文化班学生合影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先生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李民教授为殷商文化班学生授课


侯明儒老师指导政史科学生学习甲骨文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学研究中心的学术骨干


著名甲骨文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宋镇豪研究员受聘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者”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研究员受聘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院顾问

校长黑建敏教授为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专家颁发聘书


音乐学院甲骨文字舞蹈表演

二、开辟了一片崭新领域

甲骨文研究中,考释和缀合是公认的重点和难题。安阳师范学院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猛发展,探索运用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对甲骨文进行语义、语法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了甲骨文研究从传统的“文献查阅—经验积累—突发冥想”研究范式到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多源异构信息融合—机器学习和知识推理”研究范式的创新。以此为基础,学校相继开展了构建甲骨文拓片网络、甲骨文单字网络、甲骨文语言可拓模型等研究,借助计算机大数据运算开拓出甲骨文研究的新天地,为甲骨文考释提供了新的辅助方法,使甲骨文研究搭上了大数据的“顺风车”,朝着把“一片甲骨惊天下”变成“数字甲骨惊天下”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

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三、打造了一个坚强阵地

安阳师范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院所协同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甲骨学研究高地。集聚校内多学科人才,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苑等单位协同攻关,先后建成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安阳市甲骨文数据处理中心等科研平台。2018年,“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助力甲骨文研究再上新的台阶。学校主办的《殷都学刊》是中国殷商文化学会荣誉会刊,在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声誉。2018年,《殷都学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光明日报》曾发文盛赞其“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特色,突出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的独特贡献。

1984年,安阳师范学院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室, 1992年,在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殷商文化研究所。1999年,成立董作宾甲骨学研究室,随后又成立商代考古研究室、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室、商代艺术研究室、文物保护研究室,2003年12月经过学院调整合并成为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2011年获批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中心”

学校甲骨文研究刊物《殷都学刊》2011年“殷商文化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2012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二批学术期刊资助项目,2014年入选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2016年获教育部名栏建设成就奖。


2018年,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院、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艺术研究院揭牌


2018年,“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

近年来,甲骨文研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专利著作权15项,主办或协办国际国内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大型学术会议15次。学校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资料最齐全、检索最方便、定位最清晰的甲骨文数据库,收录整理出72264片甲骨文数据信息。2016年学校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甲骨文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0个子课题中的3个子课题,是承担课题任务最多的单位,也是入选的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院校。2018年学校甲骨文研究入选教育部科学事业费立项项目,成为获批立项高校中非教育部直属的4所高校之一,标志着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国家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15年7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视察学校,对安阳师范学院在甲骨文研究及传承方面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1993年,郭青萍教授承担的甲骨文仿制项目获国家著名重点高校暨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


安阳师范学院在“甲骨文碎片计算机辅助缀合”领域研究获得突破


甲骨文研究部分成果

甲骨文数据库


校长黑建敏教授应邀出席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发布会作“坚守的力量”主题发言



河南省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第一届甲骨文信息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师范学院召开

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五、执着于一份宏大梦想

35年的甲骨学研究和传承之路,坚定了安阳师范学院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积极落实中央重大决策的决心和信心,彰显出安阳师范学院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与梦想。学校创设了甲骨文校本课程,积极利用甲骨文数据库破解未识的甲骨文字,力争把祖先留下的甲骨文遗产更加发扬光大,并把敢于向“绝学”挑战、勇于向“冷门”叫板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办学育人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学校还注重汉字文化传承,建有河南省汉语海外推广基地,每年选派近百名师生赴国外讲述甲骨文故事、传播汉字文化,不断将汉字文化传承推向新的高度,多次受到国家汉办和河南省教育厅表彰。曾经微弱的“绝学”之火,已乘新时代之东风,燃成燎原之势,必将后继有人,传承不辍!


1991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切接见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专家郭青萍教授


1990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接见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专家郭青萍教授


日本元拓植大学教授、著名甲骨学家欧阳可亮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美国、日本专家参观学校图书馆殷商文化研究资料


1999年,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师范学院举办


1999年8月,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之子、台湾著名学者董玉京向学校赠送其父像及真迹


2007年8月,安阳师范学院参与主办的中国古文字起源—中日甲骨文书法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安阳师范学院助力殷墟成功申遗并参加殷墟甲骨文展览策划布展


安阳师范学院参与主办首届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


参加“国际汉字大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观学校甲骨文研究成果


第二届台湾大学生“中原文化之旅—汉字起源”活动,台湾师生参观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


专家参观考察安阳师范学院汉字文化体验馆


王宇信体验拓印

甲骨文研究前沿论坛在安阳师范学院召

习近平总书记说,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安阳师范学院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继续坚持多学科凝聚方向、多院所协同创新、高水平组建团队、高层次搭建平台、高素质培育人才、高质量产出成果的甲骨学研究之路,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弘扬中华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安师人应有的贡献。

关注豫教了解更多前沿资讯

责任编辑:刘静


Copyright © 豫教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02558号